在汽车产业转入存量博弈时代的关键节点,出行领域的变革也随之蓄势待发。汽车制造厂商、出行平台以及科技公司纷纷抢滩自动驾驶赛道。作为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产业,自动驾驶从技术路线到落地场景,从合作模式到行业生态,目前依然处在产业化的初级阶段。

自动驾驶发展调查:产业化还需技术“破冰”

进行路试中的自动驾驶车辆。人民网鄂智超摄

由于技术尚未完全成熟,政策、法规、场景等领域存在多种限制,无论是传统汽车企业、自动驾驶企业还是科技巨头,自动驾驶相关业务暂时还没有找到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,但业内公认,自动驾驶出租车或将成为产业实现商业化的突破口。然而,无论是此前刚刚在京进行过测试的百度Apollo,还是小马智行亦或其他致力于攻克自动驾驶的企业,虽然在交通环境简单的情况下,已经能够实现简单的自动驾驶,但接驳站点、视线条件以及面对拥堵路况时候的处理能力依然存在短板,距离真正的“自动”驾驶依然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。

自动驾驶出租车站点接人是痛点

前一段时间,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北京进行试运营。为了了解自动驾驶技术目前发展的现状,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亦庄的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测试路段进行体验。一路上除了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的测试车辆外,小马智行、文远知行等出行公司的少量测试车辆也在进行测试,但并未载人运营。

自动驾驶发展调查:产业化还需技术“破冰”

试运营中的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测试车。人民网记者胡挹工摄

记者定位了自身站点,不久后就有车辆接单,叫车体验和平时使用的网约车非常类似。然而,记者在寻找上车地点时,却遇到了困难。与平时常用的网约车不同,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的上车点都是固定的,这就导致了记者必须来到准确的上车地点才能找到车辆。但在现场,上车地点并没有明显的标识和指引。

测试的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还不能实现“车找人”的功能,记者只能拨打联系电话,与车上安全员联系,费了一番周折后,才成功上车。事实上,尽管被称为自动驾驶“出租车”,但包括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在内,现有的自动驾驶出租车并不能像普通出租车一样“招手即停,随上随下”,更多情况下是“人找车”或是“安全员找人”,而非“车找人”。

另外记者还观察发现,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还必须停车到位才能开始后续行程。在现场,记者经常看到由于无法实现车找人,安全员下车叫喊寻人,或行人拨打电话让安全员接管挪车,车辆重新调整停靠位置的情形。

网约出租车的使用场景区别于公交车,用户随时下单,上下车地点是随机的。而司机接单后,按照导航指示接到用户,将用户送到目的地。而测试的自动驾驶出租车的使用方式是用户到达指定上车站点,下单后在规定站点等待对应车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,且下车地点也是指定好的站点,依然无法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。

错峰运营 平均时速40公里

记者了解到,试运营的百度自动驾驶出租车仅在北京海淀、亦庄设有站点。其中,海淀共开放3个站点,整体范围不大。亦庄共开放10个站点,几乎覆盖整个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,点位里程超过10公里。

自动驾驶发展调查:产业化还需技术“破冰”

试运营中的百度Apollo自动驾驶车内场景。人民网记者胡挹工摄

位于亦庄的各站点之间路程距离大都在1-3公里以内,记者选择了北汽新能源南门和景园街作为此次体验的起始点,全程大约1.3公里,共经过多个红绿灯,涉及左、右转向及并道等不同路况。除了与安全员进行手机尾号确认,上车后更重要的是与车辆进行确认。在接下来的行程中,记者通过在手机APP上扫码按下“开始”指令,确定行程开启。

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辨识度很高,车身有自动驾驶相关标识,车顶还安装了实现自动驾驶所必须的装置,包括摄像头、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等装置。伴随着语音播报,自动驾驶启动,车辆自动开启左转向灯,行程正式开始。与此同时,车辆语音继续提醒乘客,“行程中,您可点击右下角的点赞或不满,对我的自动驾驶能力进行实时评价”。

记者体验的时间在下午3时左右,此时道路上行人稀少,往来车辆不多,路况良好。自动驾驶出租车开始平稳地行驶,交通允许时,车辆的车速最高时达到了60公里/小时,平均下来也有40公里/小时。在路口遇到红灯的情况,车辆可以做到提前降速,不会有明显的顿挫感;车道临时有外卖小哥忽然插队乱入时,车辆也能及时做出避让的反应,与乘坐普通出租车体验感几乎无差别。